最新消息
2016年國際生物醫學工程與醫療儀器學術產業大會在京召開
2016年11月29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光學工程學會聯合主辦,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醫療儀器分會、清華大學醫學院、解放軍總醫院檢驗科和中關村醫療器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承辦的2016年國際生物醫學工程與醫療儀器學術產業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來自科研院所、各大高校、醫院、相關儀器企業的近400名人員參與盛會。
?
會議現場
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教授主持。程京院士介紹,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民意識的不斷提高,國家對醫療儀器的發展給予了更多的重視和政策支持,醫療器械產業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在此背景下,本次會議聚焦健康中國、精準醫療、基因診斷、居家養老等當下最熱門的話題,旨在為創新醫療儀器產業搭建一個產學研用管對接的良好平臺,促進學術引領、業界交流和產業共同繁榮發展。
程京院士介紹,本次大會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金國藩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曹雪濤院士,中國科學院陳凱先院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鄧剛副主任,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王甲正處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吳幼華研究員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李興德教授等多位醫療儀器行業的領導和知名專家參會。
對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光學工程學會三家主辦方,以及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協辦企業,程京院士一并表達了衷心的感謝。
在程京院士的介紹之后,首先由中國工程院金國藩院士發言。
中國工程院金國藩院士
作為本次會議的組織倡議者之一,金國藩院士對本屆大會的召開表示了熱烈祝賀。金院士表示,習主席在最近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再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因此,本次大會探討的生物醫學研究及相關的科學,就是要服務于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服務于人民健康,我們開展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廣,加強技術轉移,知識與政產學研結合就是要貫徹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的精神。”
金院士還強調,在大學的科研工作者,既要發表論文,也要把科研成果進行成果轉化,這次大會的承辦方之一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醫療儀器分會就掛靠在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博奧生物是清華大學實現政產學研結合的重要企業之一,也是高校產業中生命健康領域最突出的企業。博奧生物擁有世界領先的生物芯片技術,研發并生產了大量關系人民群眾健康的產品,為健康中國貢獻了力量。
“此次大會聚焦‘健康社會、居家養老’,這正是當前從政府到社會最為關注的主題,而精準醫療、基因診斷等非常專業的議題,也是生物醫學工程及醫療儀器領域研究的前沿。”金院士表示,希望本次會議在最新成果展示、產業發展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充分地討論、共同研究,充分利用這一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好機會,將這次大會辦成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儀表領域、學術界與產業界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大會。
隨后,會議進入了大會報告階段。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帶來題為“醫藥科技交叉創新與融合發展”的報告。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
曹雪濤院士介紹了國際醫學科技創新發展和中國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的態勢,以及中國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的理念和前景。他指出,醫學科技創新發展態勢體現在個性化、微創化、精確化和遠程化幾個方面的集成,并在醫療模式改革(精準、遠程、智慧醫療)、帶動新型產業轉型發展、培訓新型服務業態、引發決策模式改變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的態勢則包括大數據科學成為醫學領域新的科研模式,信息技術作用更加凸顯;人類基因組計劃將為基因治療和生物治療帶來新的機遇;中西醫并重更為深入;預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和手段將有更大飛躍;醫藥高技術突飛猛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人口老齡化對智能養老等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口與健康保障、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康復等越來越受到重視等幾方面。中國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的理念和前景則是:注重前沿引領、突出交叉融合、落實預防為先、完善創新體系、建設科技智庫、培育人才隊伍、拓展產學研合作和深化國際合作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陳凱先帶來題目為“中醫診療設備的創新發展——現狀、趨勢和思考”的報告。
上海中醫藥大學陳凱先院士
當今社會存在兩種不同的醫療體系,有著不同的理論框架和醫療方法,各有長處也各有不足。在過去幾千年,中醫藥學為中國人民的醫療保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陳教授指出,中醫診療設備是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診療設備行業發展迅速,在科學研究與臨床應用和產業化方面,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了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加快中醫診療設備的研究和開發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中醫診療技術現代化是實現中藥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融合計算機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工程及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研制并開發具有中醫特色的智能化、量化、可視化及規范化的診療設備,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建立中醫診療技術平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副主任鄧剛做題為“創新醫療器械工作情況綜述及相關規定解讀”的報告。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副主任鄧剛
鄧剛副主任表示,《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自2014年3月1日起實施,截止到2016年9月30日,審評中心共接到創新醫療器械申請437項,其中國產項目占比94.5%,歷年申請總數也在逐漸上升。鄧剛副主任對相關審批工作情況進行了介紹,并詳細解讀了《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申請審查操作規范(試行)》、《創新醫療器械溝通交流及技術審評操作規范(試行)》、《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申請審查異議處理程序》等相關法規。關于下一步工作計劃,鄧剛副主任介紹,審評中心將進一步擴充專家庫、納入更多學術團體;制定受理要求,完善操作規范;統一審查制度,改進現有專家審查方式;增加審查過程中與申請人的交流互動,在現有規范性文件的基礎上,制定注冊前溝通交流管理辦法等。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李興德教授做題為“Translational Biomedical Optics for Label-free Imaging of Tissue Histology in vivo”的報告。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李興德教授
李興德教授從產學研相結合的角度匯報了其課題組在OCT及Two-photon兩項技術上的研究進展。疾病的早期診斷對于整個醫學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以食道癌診斷為例,李教授表示,一般方法是在患者上食道取40多塊組織之后再進行病理切片,但在多達40塊的組織內,有90%以上為正常組織,即使這樣,所取組織在整個食道表面中占比尚不足3%,這可能會造成誤診或漏診。采用OCT技術,利用光、捕捉光的回聲,可以做到二維或三維成像,且診斷完全不需要介入物。這項技術在眼成像、心血管疾病等領域已實現商品化,且發展迅猛。而且,OCT技術還可應用于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術中導航之中。Two-photon技術也可用于“活體病理”之中,且能與現有臨床儀器如內窺鏡等結合,無需熒光造影劑即可區分正常組織細胞與腫瘤細胞,還可用于判斷治療方式是否成功以及早產兒的預判等。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院士做題為“問道健康中國”的精彩報告。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院士
報告一開始,程京院士就表示,針對美國提出的“精準醫療”概念,希望中國能擁有自己的“黃帝計劃”。對于每個人從出生到離世,程京院士希望未來可以用“生的健康、想病不易、逝的安詳”來概括。“生的健康”主要依賴于產前篩查,這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西醫的手段,例如通過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可以針對性地預防“一針致聾”現象的發生,也可指導特殊人群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通過無創產前篩查,能夠檢測到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從而提前采取規避措施。“想病不易”則主要依賴于中醫寶貴的“治未病”思想,在這方面,程京院士介紹了博奧生物利用中醫目診理論研發的眼象健康成像儀,通過基因檢測手段進行的人群體質分類和中藥分子版本草綱目等成果。另外,程京院士介紹,博奧生物還開發了針對中國人群的疾病風險預測芯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便攜式生化分析儀、動態空氣質量監測儀以及飲食、中藥調理產品等項目。最后,程京院士還特別強調了“情志調理”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下午,會議主辦方安排了先進臨床檢驗技術分會場、先進診斷與治療技術分會場、中醫藥發展論壇和新技術發展論壇四個分會場報告,為各位參會者就各主題交流搭建了平臺。